無論在城市舞臺還是農村戲臺,無論街道或鄉間,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曲藝節目一直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新形勢下,如何更好發揮曲藝在人民群眾中的作用成為新課題,這其中,發揮好理論對曲藝創作和發展的引導作用十分重要。
2020年11月18日晚,來自江蘇、山東、河南、四川、北京等地的多位南北曲藝名家匯聚中國曲藝之鄉無錫碩放,開展“2020【碩放】南北曲藝唱曲創作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就唱曲創作與發展暢所欲言、獻計獻策。
研討會現場 任雨風攝
“有作品有人才,是曲藝院團科學發展顛撲不破的道理““文藝院團正面臨新一輪改革,歸根到底曲藝院團還是要用作品講話:有作品有人才是曲藝界科學發展顛仆不破的道理。”中國曲協蘇州評彈委員會秘書長、江蘇省曲協副主席孫惕這番發言得到現場共鳴。
“創作是重中之重。此外,雖然社會正不斷培養曲藝人才,但其中的創作人才仍很緊缺。”他在現場透露,中國曲協正推進中國曲藝高等教育教材編纂出版,從教學開始培養曲藝人才的這一舉措,有助于從源頭解決人才緊缺問題。
蘇州市曲協副主席、著名蘇州彈詞演唱藝術家、三度摘得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的陸建華贊同這一觀點。他認為,類似南北曲藝這種學術研討很有必要。對于創作,他建議曲藝題材可以小處著眼,切忌假大空,“小處著眼,折射大問題、正能量是比較明智的做法。”至于創作原理,“老祖宗早就教給了我們六個字:理、味、趣、細、技、奇。”
建議牡丹獎增設音樂類獎項
對曲藝音樂的重視在現場被多次提及。著名四川曲藝作曲家王文能認為,編纂曲藝教材值得點咱,但看譜子的同時不能忽視口傳心授這一渠道,“雙管齊下,效果更好”。
“根據我幾十年的積累,判斷一個曲藝作品的音樂好不好,有三個標準,一是有無發揮曲種本身特性,二是否采用本曲種曲牌,三是繼承曲牌的基礎賞有無創新發展。”他認為,如今迫在眉睫之事是培養曲藝音樂人。“現在曲藝界真正做曲藝音樂的人太少了。”他建議牡丹獎增設音樂類獎項,以獎項鼓勵曲藝音樂人才涌現。
“曲藝音樂人才的培養可能比培養演員難度還大。”他拿自己舉例,“我做這行四五十年了,從一開始的不了解到喜歡,中間對中國曲藝傳統知識、音樂理論等各方面的學習,都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累積,時間雖長,但功夫要做,得加大對曲藝琴師的培養。”
著名評彈作曲家陳勇也認為應重視曲藝音樂人才培養。他給出幾點建議:提高曲藝工作者對音樂重視的認識、加強重視曲藝理論尤其是曲藝音樂的研究、增加不同曲藝間的橫向交流以及曲藝音樂與其他音樂形式的交流等。
曲藝人要主動向年輕人推廣
從每次創作完給演員唱小小樣到走上表演道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墜子)代表性傳承人、著名河南墜子演唱藝術家陳勝利熟悉從創作到表演的整個流程。
他贊賞南方曲藝人才的培養力度和創作環境,“無錫碩放舉辦這次交流研討會就能看出在曲藝發展上的用心。”在傳承曲藝的過程中,陳勝利自言也遇到過不少問題,但他認為作為曲藝工作者、曲藝人,在新形勢下一定要主動創造環境向外界、尤其是年輕人群推廣曲藝。
“現在吸引年輕人目光的東西太多了,如果你不主動走到他們面前、主動推廣給他們,他們有可能不會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我們曲藝人不能等,一定要主動去做。”他建議可以在大專院校中挑選對民族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年輕人重點培養,一來可以傳承弘揚優秀文化,二來可解決年輕人的就業問題。
“創新必須建立在傳承基礎上,循序漸進。”著名曲藝作家、曲藝雜家崔琦提到了他眼中曲藝傳承與創新的關系。“任何有成就的藝術家都是創新家,但創新的前提是守正,守正才能創新。”
他提醒曲藝界創作人士,創作是件需要沉下心去做的事,是件艱苦的事,“老想寫個作品就為了得個什么獎,這種心態對創作無益。”中華曲藝國粹源遠流長,時代發展到今天,他認為曲藝人要先繼承好先人留下的財富,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需要、開動腦筋,才能創作出優秀作品助推曲藝事業的進一步繁榮發展。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孔芳芳